關于讀名著的感受的作文
關于讀名著的感受的作文篇1
剛開始讀《月亮與六便士》覺得讀不下去,說是故事,情節并不夠跌宕起伏,說是傳記好像也沒有傳奇人物該有的色彩。所以,像我這種讀慣小說,追求故事情節的人很難耐下心去看。但最后會發現這是一部帶給我們更多思考的著作。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是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創作的小說。它講述了本來家庭和諧、工作穩定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突然有一天決定拋妻棄子,遠走異國他鄉學習畫畫。
作者沒有寫故事的`主人翁為什么做出這樣的決定,連他的妻子斯特里克蘭夫人面對丈夫的行為也驚慌失措,沒有察覺任何征兆,或許真正的原因只有斯特里克蘭自己知道。
斯特里克蘭放棄舒適的生活來到巴黎,住在一個簡陋、臟亂的房間里。即使他每天沉迷畫畫,盡情的創作,可是他的作品并沒有得到多少認可,除了一個人,德克·斯特洛夫。
斯特洛夫和斯特里克蘭一樣熱衷于畫畫,并且總是能精辟、絕妙的評論一幅畫作,但是自己的畫作水平卻始終得不到認同。他是唯一一個真誠贊賞斯特里克蘭畫作,無條件支持他的人。即使斯特里克蘭無情的搶了他的妻子、無數次嘲笑他、諷刺他、侮辱他的畫作,最后他依然選擇原諒斯特里克蘭,因為他認為斯特里克蘭是最偉大的畫家。他曾經說過:“一百年以后,如果還有人記得你和我,那是因為我們認識查爾斯·斯特里克蘭。”
最后事實證明斯特里克蘭確實一個天才,他開創了藝術的新時代,這在他死后得到了極大的認可。
在斯特里克蘭輾轉來到他最后的棲息地,在這里他找到他夢寐以求、喚起他創作激情和靈感的地方,塔西提島。
“有時候,一個人偶然來到某個地方,他會神秘的感覺,這正是他始終懷想的棲身之所。這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他會在這從未見過的場景中,在他從不認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就好像他生來就熟悉這一切。在這里,他終于有了著落。”
在這里他深居山林,有善良的阿塔陪伴他,照顧他。從此他可以沒有任何顧忌的(雖然他從來也不會顧忌任何事)的進行他的創作。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很多人會覺得斯特里克蘭沒有感情、說話做事討人厭、對物質生活沒有任何要求,就像是沒有生命的機器,這個機器活著的唯一理由就是畫畫。
但他是天才是無疑,他畫畫不是為了成名獲利,他只是有一種輸出的欲望,為了表達心里的想法而創作,是一種極致單純的創作。就像文中他自己說的那樣:“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一個人掉進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沒關系,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
斯特里克蘭是被上帝選中的人,上帝通過他的手讓世人看到美。
“有時候,我想去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孤島,在那里,我可以住在無人知曉的山谷中,四周不知名的樹木環繞,寂靜無聲。在那兒,我想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東西。”
關于讀名著的感受的作文篇2
看完這本書后的第一種感覺就是:不正當的感情最終是不會有好的結局的。現在想想,這應該是一種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對于這個故事來說。
故事敘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背叛自己的婚姻享受一段短暫的婚外幸福之后走向了人生的終點—死亡。在閱讀的過程中或許會因為女主人公對自己婚姻的不忠而對她產生一種厭惡感,認為最后走向死亡的結局也是她罪有應得的。可是從整個故事來看,真相并不是表面上呈現給我們的。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后,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為了愛情,她可以拋棄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顧自身的名譽。或許,這在大多數人眼里是一種羞恥,可是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勇敢。眾觀卡列寧娜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她身邊的人,如她的哥哥及尼古拉,在遭受種種不幸之后沒有任何的舉動,只是眼睜睜的接受災難的來臨。而卡列寧娜呢?在一個如此陰暗的社會里,為了自己真正的愛情寧愿拋棄一切,一往直前。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種叛逆的精神,一種敢于與現實社會對抗的精神。卡列寧娜雖然承認自己背叛了家庭,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沒有感到羞恥,即使在這個上流社會私通并不少見。因為她覺得真正的愛情是至高無尚的,只要兩個人之間的愛是真誠的。最讓人震撼的是,她選擇了臥軌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的決定并不是為自己之前所做的感到后悔,而是她覺得她和渥倫斯基(情人)之間已經沒有愛情可言了,因為她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愛情。這更加體現出她的勇敢,正如現在的人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去自殺的。
在那時的社會里,充滿著陰暗,有的人選擇默默的承受一切不管是好是壞,是悲是喜,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任何權利去改變什么了,他們早已經習慣了一種沒有思想,一種麻木,不懂得對生活有任何反叛的人生了,因為他們已經被這個社會的枷鎖完全的束縛了,因為他們已經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么了,他們只在乎名譽和金錢。而有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追求。他們不甘愿被社會的枷鎖所束縛,即使遭受的困難會很艱巨,即使最終的結局不是那么美好甚至是一個悲劇,這一切并不能阻擋他們向往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腳步。在陰暗的社會里,他們的行為或許會遭眾人的唾棄甚至整個社會的的拋棄與孤立,這些都不算什么。就像女主人公被眾人成為行為不檢的女人的時候,她并沒有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羞恥的,她勇敢的承認了。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一個如此勇敢,叛逆,敢于與社會對抗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輝。
可是,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又有多少次勇敢過!或許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帶來一點觸動吧:人活著,就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時刻被周圍的人和事所約束,或者隨波逐流,大學生活,更應該如此。大膽嘗試,不要害怕困難與失敗,嘗試過了,努力過了,即使沒成功那又怎樣?生活就應該多一點挑戰,多一點嘗試,這樣才會讓生命更加精彩,才會感覺到生命的意義所在。
關于讀名著的感受的作文篇3
今日,我看完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史記》。《史記》記述了上至傳說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前122年,共約三千年底歷史,《史記》分為十二世紀(記歷代皇帝的政績)、三十世紀(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的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十表(大事年表)史書(記各種典章制度)。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佩服的是扁鵲。
扁鵲這天來到虢國正好趕上太子“去世”了。他去看了看發現太子只是得了“尸厥”,這種病呼吸微弱,讓人誤以為人死了。于是他用針刺中太子的百會穴,又做了燙藥。不一會太子便活了過來。扁鵲的醫術太高了,可想他在成為名醫之前下過多少功夫啊!
令我佩服的還有荊軻。因為秦軍立刻殺入燕國,所以太子丹讓荊軻區刺殺秦王荊軻毫不猶豫立即趕往秦國。佯作獻地圖給秦王。地圖展開后,荊軻準備行刺,可秦王身藏寶刀,一下殺了荊軻。我要學習荊軻的勇敢
我在這本書中最厭惡一個人。
一天周幽王在后宮發現了一個艷茹桃李的女孩。便與她日夜廝守。然而這個女孩進宮后就沒笑過,于是他點燃烽火,各諸侯以為京城又亂賊,于是領兵馬火速救駕。
褒女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禁不住嫣然一笑。他為了讓褒女一笑,竟戲弄諸侯,可恥,三千年的歷史浩如煙海,值得我們銘記的人和事太多太多。
有寧死也不肯過江東的楚霸王;有孤高傲視滿懷楚地蒼生,寧可葬生魚腹也不愿追誰流俗的屈原……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歷史,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做對人們有用的人。
關于讀名著的感受的作文篇4
這個星期,我讀了一本以二戰背景為題材的小說——《安妮日記》。讀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
安妮,一個十四五歲的花季少女。她的生活本應無憂無慮,卻因喪失天良的德國侵略者入侵而被迫躲進了一個暗無天日的密室。在那里,她的靈魂發生了質的蛻變——由原來的純真善良逐漸變得有些偏執。然而這種性格很大程度是受到密室里愚蠢無能的凡?丹太太和脾氣暴躁且固執的杜瑟爾醫生的影響所致。
雖然這個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卻也演繹了一段美好的愛情——彼得和安妮之間幸福浪漫的故事。然而,就在黑暗即將過去,黎明即將到來之時,他們被殘忍地殺害了,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活著走了出來……
我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在這本書中,一切故事都被戰爭刻上了痕跡,這些平凡的人們僅僅只是想要一份安定的生活,一方自由呼吸的天地。然而,戰爭如一只遮天的黑手操縱著太多人的悲歡離合,小小安妮生存的心愿卻被泯滅在硝煙中。所以我覺得文中更多的是表現一個受戰爭影響,靈魂被摧殘的花季少女對命運的抗爭,似乎有一種無聲的吶喊響徹在我的耳畔,搏擊著我的心靈。
縱觀當今世界,戰爭的硝煙從未中斷,世界還很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依然存在,或無助的人們在槍林彈雨中逃難,或武裝沖突地區熱點連連。即使貌似和平的大國之間亦是暗潮涌動,各種“突發事件”接二連三。
本世紀世界平均每年發生45場局部戰爭,多少安妮會掙扎其中,多少純真的心靈被戰爭扭曲。我僅僅是一名中學生,對國家大事無能為力,但是,我還是要發出我心中的吶喊:“遠離戰爭,鑄劍為犁,讓和平永駐人間!”
老師評語:文章較清楚地表述出了故事內容,文題醒目有力,由主人公在戰爭中對命運的抗爭痛斥了戰爭的殘酷,進而聯系當今世界形勢。寫出了對局部地區仍處于戰火中的狀況的憂慮和渴望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體現了當下中學生胸懷天下的擔當和責任感。
關于讀名著的感受的作文篇5
為了讓這個寒假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我決定選擇一本名著閱讀。這本書的書名是《巴黎圣母院》,是法國作家雨果的一部作品。
書中的每一處奢華的教堂建筑物都會令人回味無窮,在作者的筆下,一群性格鮮明生動、極具特色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很輕易就被刻畫出來。其中寫到的吉普賽女人愛斯美拉達相貌美麗、迷人,性格純真、善良,又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很受人喜愛。
但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還屬鐘樓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他擁有世上最丑陋的外貌,但卻有著世上最善良的心靈和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而書中的另一個人物,就是曾經收養卡西莫多的克洛德副主教,或許他的外表很漂亮,留給別人的印象也是一個好人,一個有愛心的人,但是他的內心卻丑陋無比,他總是搞暗中破壞,使別人無法成功。用無道德而又自私的手段從而使自己達到目的,更無恥的是他竟然沒有絲毫的罪惡感。所以,他與卡西莫多自然是無法相提并論了。他不像卡西莫多那樣,雖然是遭人唾棄,獨眼、駝背、坡腳,但是盡管如此,卡西莫多仍然自始至終保持著心靈的美麗,甚至是為了愛斯美拉達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至于弗比斯,他是和克洛德一樣的卑鄙的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會去害愛斯美拉達這個純潔、僅有十六歲的無辜女孩。克洛德已經得到了他應有的報應,相信弗比斯也不會有好的下場。
其實,我在剛開始讀這本書時,我很討厭卡西莫多,他的形象太丑陋了,但是卡西莫多原本就善良美好的心靈在故事情節的襯托下,使他的形象在我心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大概就是心靈的震撼吧。
讀完這本書后,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心里充滿了憤怒和同情。不過,我現在深刻的認識到了美與丑。書中卡西莫多的那種內心美,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美;而外表上的美,不過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罷了。對于現實中的我們來說,或許更多的是把外表美放在首要,但是現在我才明白,唯有一顆善良美好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關于讀名著的感受的作文篇6
兩代人愛情故事的對比,不難發現,相似經歷相似的人,因為信念的不同選擇的不同最終獲得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凱瑟琳既想要埃德加文明的愛,又想要希斯克利夫本真的愛,于是她經歷了極其暴躁、郁郁寡歡的一生。
人要的不能太多,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避免悲劇一定要做出選擇,然后去熱愛自己的選擇。猶豫搖擺會同時傷害愛自己的和自己愛的人。
埃德加深愛凱瑟琳,知識讓他文明克制隱忍,但是愛情終究是自私的,他無法接受妻子愛另一個男人。他允許自己深愛一個人,允許自己因離別而悲傷,也允許自己死后依然去愛那個人,但是他不會因動蕩而停止熱愛生活。
努力的去學習去修煉內心,學會和自己相處,學會與溫暖為伴,因為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是自己永遠的伙伴,要習慣別人的到來和離去。
希斯克利夫對一個人愛的方式是瘋狂的,他渴望擁有,愛而不得之后久久走不出自己內心的桎梏。
愛一個人不能太滿,過滿則溢。要善良寬容一些,不但是為了別人更是為了自己。行有不得反思諸己。
伊莎貝拉的愛是幼稚可笑的,硬闖進別人的故事想做主角,最終也只能是一身傷痛且一生再沒機會做自己愛情故事的主角。
不要去愛一個心里有其他人且瘋狂的人,他的瘋狂只會給那個心里的人,給其他人的都是發瘋。
小凱瑟琳的愛是從本真進化過來的,愛情是相互的,你愛我那我也愛你,你不愛我了,那我收回我的愛去愛其他人。
這和現代文明的愛情是不謀而合的,誰的愛都不是廉價的,誰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找到那個和自己的靈魂高度在同一個層次的人。
哈里頓的愛是真誠,善良,包容的。我愛你,你是自由的。但是我會拼盡全力去學習去成長去讓你也愛上我。
所以小凱瑟琳最終被哈里頓吸引,她也給與了哈里頓愛情里最炙熱的回應,所以愛情開花結果,生活詩情畫意,錢財流進也勢不可擋。愛是生活的基石。
關于讀名著的感受的作文篇7
兩天的時間,我看完了《小王子》,感謝自己有了讀書的沖勁之后,再一次高效率的讀完了一本洗滌心靈的書。
印象中的小王子應該是一本講一位真實的王子流落民間,經過重重苦難與家人重新團聚的故事,抑或是一個心高氣傲的小孩在自大驕縱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最終改正的故事。而事實上,我都錯了,我之前正是用一種成年人的思維在構思故事、想象情節,可結果是,我只可悲的看到了成年人眼中的世界。
法國作家圣埃克蘇佩里筆下的小王子,著實在我的想象之外。小王子作為一個幼小的外星人,飛離了自己那顆小小的星球,在太空中轉了一大圈,拜訪了一些其它的.星球,見識了不少事情與人物,后來到地球上,與地球人我建立了永久不渝的友誼。一年之后,他告別了朋友,又回自己的星球去了。故事中的小王子非常可愛,他天真、善良、單純、敏感,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然而,我卻習慣用一種成年人的思維去解讀它。
小王子所在星球上的那朵花是驕縱的,在我看來,他就是一朵見識短淺、自狂自大、嬌蠻任性,而又扭捏造作的討厭鬼。她對小王子所有的要求屬于胡攪蠻纏,不知天高地厚,對小王子所有的依靠純屬最放肆的賣萌、耍賴、裝可憐。可讀到故事后面我才發現,她對小王子做的一切只是因為他對小王子滿滿的情誼,而小王子更是將它解讀為對自己的一種依賴,這種依賴里面有包容、有責任、更有最最純潔的友誼。
另一個映像深刻的部分就是小王子的回歸。一直以為故事的結局會是:從小王子腳下閃過的那道金光正是之前和他對話的那條蛇,他以30秒的速度咬了小王子并使他中毒身亡,最后,當那條蛇向我撲過來的時候,鑒于蛇咬了第一個人之后對第二個人就噴發不了毒液的理論,我幸免于難,所以也就是說,小王子用它的離去救了我,之后,我在感激與感動之中再也沒有忘記小王子。
相比之下,我的故事結局再一次充斥著滿滿的成年人所謂的理性的味道,在這濃濃的世俗味之下,似乎只有那些經歷過生死,最后舍生取義救了你的伙伴才值得你用感激或感動的情感去思念。而小王子呢?他僅僅是對一朵依賴她的花念念不忘,對一只求他馴養的狐貍戀戀不舍,對從沙漠里的一口水井里打水時所發出的聲音懷念不已,在他的小小認知中,一切都是那么簡單卻又純潔。
或許是因為長久包裹于現實的世界中,我們已漸漸遠離了那單純的童話王國。無論從思考問題的角度還是在做人做事的各個方面,我們每個人少了憧憬,多了顧慮。這種成年人的思考模式使我們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把本該純潔的思想貼上了功利的標簽,結果是:我們在自己所謂正確的道路上一陣瘋狂追趕,卻變成一個真正的笑話。
最后,只想說,《小王子》是一本真正洗滌心靈浮塵的書,希望每位認識了小王子的讀者都能夠:滌盡鉛華,回歸本真。
關于讀名著的感受的作文篇8
寫一本好書,誰都不曾想到用已逝的人的角度來描寫,可是英國作家希爾卻用“死亡”這個角度來描寫一種美,一種淡淡的美。這是一場憂傷的童話,但絕不寒冷,捧在手中,反而覺得溫暖,一種屬于生命的暖意。
活著的人在迷茫,在為工作奔波;死去的人依舊在苦惱,在苦惱無聊的時光。“生命”的路鋪向“死亡”,“死亡”的路鋪向“彼岸”,誰也不知道“彼岸”是不是這條路的盡頭,或許他也只是一塊站牌而已。
生活是由危險構成的,沒有了“危險”,那也沒有了“生活”。只有“生”與“死”在孤寂地交替,有些人或許會覺得枯燥,而另外一些人,依舊過著日子,迎接死亡的洗禮。
人們都在想象死亡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是一種怎樣的“被迫”。“但它是這樣緩慢,寂靜,或者突兀,直接和粗暴。”——前言中說道。然而,這只是表面,就像你看見海面的平靜,然而不知道海底那弱肉強食的規則。
“死亡”是“生存”在鏡中的倒影,沒有太大的差異,有的只是一些不知“真像”的人的悲哀,你的葬禮上或許落滿了眼淚與哀傷,但你永遠也不可能知道哪些人參加過,因為你永遠不能出席你自己的葬禮!雖然沒有參加過牧師催人淚落的悼詞演講,但你也會有悲哀,突然間,那個以往活蹦亂跳的身體被囚錮在一個狹小的盒子中,而你,卻隔著一層泥沙看著。或許會有些許恐懼,但是就像你已逝的老祖母,不會從地下伸出手來拉你的腳后跟,生前的她是多么的和藹。死去的人不可能永遠是那么恐怖。
死后的你,有著無盡的時間,可以好好反思“生前”的一切,想想那些愛你的人與你愛的人,跟他們說“再見”吧,死亡不是終止……
已逝的“你”,道不出的憂傷,生活依舊在繼續,沒有那么多人,會為你停留腳步、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