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動一動,加強學生對四個方位的認識和辨認能力,并能靈活根據方位確定物體的位置。
(2)將豐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學,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重點: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
教學難點:在具體的情境中,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余三個方向。
教具:校園情境圖、多媒體課件。
設計意圖:
《位置和方向》是在學生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并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關于東、南、西、北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教學時,我考慮到學生剛剛經歷了閑適的假期生活,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盡量貼近學生的假期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將生活素材融入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2、聯系生活,自主探索。
在學生已經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后,開展了用手勢表示方位、快速轉向辨認方位、游樂場里的小導游、學校方位我知道等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進一步加深和鞏固所學知識。
3、走進生活,活學活用。
讓學生用所學方位知識介紹自己房間是怎樣布置的,并把學生從教室里帶到操場上,用東、南、西、北描述校園里各個方向的物體,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師:新學期,我們班上又迎來了一些新同學,他們還不太熟悉我們學校的位置,誰能給他們介紹一下?
(學生用二年級所學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知識不能很清楚地描述出學校的位置,從而產生疑問沖突,為新課的導入做好鋪墊。)
(出示課題:位置與方向)
師:今天我們用東、南、西、北這些新的方位知識幫助我們辨別方向。
(開課從學生熟悉、現實的生活中出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而激發強烈地探求欲望。)
二、聯系生活,自主探索。
(一)學會辨認東、南、西、北
1、尋找生活中的數學
師:生活中,你觀察過太陽是從什么方向升起的嗎?
(學生齊聲回答從東方升起)
師:現在坐在教室里觀察,你能在黑板上的哪個方向畫出太陽?(指名一個學生畫,同時老師標出太陽升起的方向是東面)
師:從黑板上太陽的位置,你能知道我們教室里哪一面是東面嗎?請大家面向東面。
(學生運用上、下、前、后、左、右等原有的方位知識幫助認識東、南、西、北)
(在生活中學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2、分組討論,合作探索
師:我們借助太陽知道了東面,還有幾個方向怎樣確定呢?
(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常識發現:東與西相對,南與北向對)
(注重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挖掘學生內在探索新知的能力。讓學生不拘一格,從多角度,用多種方法來求證新知。)
3、游戲激趣,鞏固運用
(1)用手勢表示方位
老師說一個方向,學生迅速用手指出來(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培養快速應變能力)
(2)快速轉向辨認方位
師:面向北(生:前北,后南,左西,右東)
面向南(生:前南,后北,左東,右西)
面向東(生:前東,后西,左北,右南)
面向西(生:前西,后東,左南,右北)
(以活動促發展,通過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提高學生熟練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用東、南、西、北描述物體所在方向
1、用東、南、西、北描述教室各個方向有什么物體?
2、模擬情景:說出物體所在的方位。
師:請四名學生分別扮演公園里的游樂館,它們分別是海洋動物館、馬戲表演館、
海豚游泳館、兒童影視館。
(請四名學生分別站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再請兩名學生分別扮演游客和導游)
游客:請問我要去海洋動物館該怎么走?
導游:向東走。
(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
3、介紹自己的房間
師:誰能用我們學習的方位知識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房間是如何布置的?
(學生用東、南、西、北描述自己房間各個方向分別擺有什么物品)
師:請同學們在紙上簡單畫出某某同學的房間布置圖。
(展示幾幅畫得比較準確的圖)
(學數學,用數學,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所學知識。)
三、走進生活,活學活用
學生先在操場上仔細觀察,然后兩人一組,互相介紹
1、學生用東、南、西、北描述校園各個方向分別有什么物體。
2、學生介紹校園的物體分別在什么方向。
3、學生之間開展一人提問,一人解答,并嘗試根據所給方向尋找目的地的活動。
(從課堂學習認知回歸實際生活運用,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有用性,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小結
我們在辨認方向時,必須先確定一個方向,然后根據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的原則來確定其它三個方向。
(將數學經驗歸納整理成數學規律,有利于學生養成探尋規律、整理的知識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篇2
教學內容:
例2、例3及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2、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匯報課外認方向的情況。
2、說說教室和校園的東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2
1、觀察第3頁的校園圖,你能畫出校園的示意圖嗎?怎樣畫,能讓別人看懂方向?
2、學生同桌合作畫。
3、交流匯報:把學生畫的多種情況展示出來。
4、請大家觀察這幾種不同的示意圖,你覺得怎么樣?(沒有統一的標準,太亂了。)
5、為了方便交流,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現在,你能按這個要求畫出示意圖嗎?并注意標上“北”的方向。
6、學生獨立繪制“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示意圖。
(二)教學例3
1、觀察例3圖,你是怎么找到“北”邊的?(圖上標有)
2、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宮怎么走?請你先用手指出路線圖,同桌互相看看指對了嗎?
4、同桌互相說
去體育館怎么走?去醫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電影院怎么走?
三、鞏固練習
1、認一認地圖上的方向:(課件)
2、做一做
從圖上獲知“北”,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練習指一指。
四、綜合練習
1、觀察第2頁的廣場圖,請根據示意圖指出東西南北。
2、你能說說這幅廣場圖中哪個建筑物分別在哪邊嗎?
3、第6頁第3題、第7頁第4題: 觀察中國地圖,先找出“五岳”。現在告訴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據這個說說其他的山分別是什么“岳”嗎?比一比,誰說得對!講評。
4、引導學生閱讀:你知道嗎?
五、總結。
六、布置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板書設計:
繪制平面圖 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找到位置
學看路線圖 說出路線
三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篇3
設計說明
1、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已有的經驗和要學習的知識緊密結合。因此,本設計在學習新知之前鼓勵學生說一說: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問路,可以較好地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二是能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資源;三是創設一個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情境,在不經意間為引發學生的疑惑作鋪墊。
2、創設情境,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本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從新課的引入到課后的練習,都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小課堂、大社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注重觀察,引導發現,培養能力。
本設計通過年歷卡及相關統計表,讓學生在觀察和發現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使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中獲取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20__年、20__年的年歷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
預設
生1:一年有12個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說一說記憶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自由匯報)
3、觀察教材76頁主題圖,說一說年歷上標注了哪些特別的日子。在這些特別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時間單位?(年、月、日)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年、月、日)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感興趣、熟悉的素材作為引子,以特別的日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內容就在身邊,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加深對時間單位的理解,為下面的新知教學作鋪墊。
⊙親自實踐,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觀察20__年、20__年的年歷。(課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個月?
(2)一年中哪幾個月份有31天?哪幾個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1)一年有12個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__年的2月有28天,20__年的2月有29天。
3、小結: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稱為小月;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數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設計意圖:通過認真觀察20__年和20__年的年歷,讓學生自主發現并總結大月、小月的天數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4、記憶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頭記憶法。(課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頭。從右邊第一個凸起處開始數起,第一個凸起處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著以此類推數到七月,轉回來,從數一月的地方接著數八月,一直數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請大家邊看邊實踐。
(課件重復演示,學生實踐)
(2)歌訣記憶法。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說明:臘,這里指臘月,一般指農歷十二月,在這里代表公歷十二月。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用歌訣幫助記憶,讓課堂教學的形式“活”起來。
5、知識拓展:一年中,為什么有7個大月,4個小月?
師:每年大月有7個,小月有4個,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小故事。(播放錄音:大月、小月的由來)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都是人為規定的)
設計意圖: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學生心中有一個大大的“?”。回溯歷史,既解疑釋惑,又豐富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數學學習滲透著濃濃的數學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與國王的名字(奧古斯都)印證八月的演變,令學生折服。
三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篇4
教學內容:教材第9頁例5及練習二第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學生敢于、樂于和他人交流。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具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識,誰來和大家說說?
我們在參觀游覽的時候也會用到。
二、進入情境,運用新知
1.出示第9頁例5彩圖。
這幅圖畫了些什么?
2.通過指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
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說說各場館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問答。
4.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小結:我們在參觀游覽的時候,先辨別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場館和設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問路,要把行走路線說清楚。
三、鞏固運用
1.第9頁“做一做”。
2.小游戲:問路(第11頁第3題)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第12頁第5、6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篇5
教學內容:
教材第49頁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教學重點:
能夠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教學難點:
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例2主題圖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
3810
20__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筆算。
357=2321=
讓學生集體完成并指名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請同學說一說計算過程,全班集體訂正。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49頁例2、
出示例2、
教師:讀一讀題,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師: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個48是多少,怎樣列式呢?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3748
老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各種計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37405040=20__(盒)
大約有20__盒。
(2)筆算方法: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7去乘第一個因數各數位上的數,方法與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個位上寫6,向十位進5;7再乘第一個因數十位上的4,得28個十,加上個位進上來的5個十,得33個十,所以在十位上寫3,百位上也寫3;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積的末位和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怎樣計算。學生討論后總結。
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進位乘法和不進位乘法的計算過程相同,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和十位上的數分別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時,與哪一位乘得的積滿幾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幾,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相加時不要忘記加進位的數。
三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迅速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認真口算和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用一位數除的算理,正確進行口算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口答
(1)24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84呢?
(2)42個十,90個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24÷230÷360÷6
48÷484÷480÷290÷3
二、教授新課:
出示主題圖:
根據你的觀察,你看看這幅圖里面有哪些數學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識解決途中提出的問題嗎?
1、3次就能運完這60箱,趙伯伯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和你小組里的同學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們手中的工具幫助你說明你的思路。
小組匯報:解題思路
(1)想口訣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個問題輕松解決,第二個問題也沒問題
2、王叔叔有600箱西紅柿,他也運3次就運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你是怎樣計算的?小組里面說說。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運240箱黃瓜,也運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運多少箱?
240÷3=
這題如何考慮?
4、小結: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在計算時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訣,還可以用以前學的乘法運算來思考,還可以用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解決。只要能正確的計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三、課堂練習:做一做
知識介紹:除號的由來